《北朝帝业》作者:衣冠正伦.txt
当前页码:第384页 / 共449页
页码选择及下载地址在本页尾部    ↓移到底部


  当然,李泰是不需要那么麻烦,不用把这誓文再送回国中,成文之后他当即便加以批准了,并且安排自己的二弟李超代表霸府过河北去、在沁水河畔与齐人进行盟誓。

  北齐方面誓约条文达成之后,这些使者们的使命也算完成,阳休之等几名使员仍然留此准备参加最后的会盟仪式,其他人员则都在高睿的率领下返回北齐。

  尽管齐使一行在公务上所达成的结果比较让人失望,过程中也多有波折挫败,但是在私谊上却是比较让人愉快。

  当齐使一行出城离开的时候,送行者足足有百数人,在城外摆设宴席,连饮数日,然后才洒泪作别,场面可谓是让人感动。

  尤其当一些齐使想到如今家国运程艰险难测,自己一行归后也难说是功是过的时候,心情也都充满忐忑,便都折柳高歌、似作诀别,越发的让人唏嘘。

第1193章 南筑长城

  “这便是魏人提出的罢战条件,你等诸位对此又有何看法?”

  当弘农城中所达成的和谈条件被送到晋阳之后,齐主高演当即便将群臣招至晋阳宫中,将相关的情况告知众人后,他便又沉声发问道。

  然而在皇帝发问之后又过了好一会儿,殿内众人都没有发声回答。

  高演脸上虽然还保持着些许笑容,但眼神却已经冷了下来,口中则叹息说道:“羌人之威,竟然能让我朝堂希声?虽远在千里之外,不敢作计。”

  此言一出,殿内群众脸上不免都流露出羞惭之色,又过片刻,才有一人出列说道:“独孤永业辜负恩用,举城西投,实在罪该万死!今魏国业已全据河洛,若再将河内割舍,则河北危矣、邺都危矣!”

  “言之有理,继续说!”

  高演听到这话后便点点头,状似鼓励的望着这人说道:“既然不可割舍河内,亦应有策略应敌,该当怎么做呢?”

  那人听到这问话后,神情便是一滞,口中期期片刻,才垂首摇头道:“臣愚钝,于此实无良策进献于上,偶有拙见,亦恐有误大事而未敢轻言。”

  “退下去!”

  高演听到这话后登时便脸色一沉,口中怒声道:“后续言者若皆如此徒,口衔是非而无计进献,那也不必多说废话!”

  众人听到皇帝作此训斥,一时间又都噤若寒蝉、不敢发声。到了这样的时候,自然是需要地位高的人顶上去,所以当见众人全都垂首不语,段韶便硬着头皮入前一步,准备开始发言。

  “这罢战条款,无论苛刻与否,总算是有了一个结果。今国中诸事皆困于战而不得协调、停滞不前,此态如果再继续持续下去,只会令国力更加亏空。唯暂作罢战、排除边扰,才可专注国内人事,休养国力。”

  段韶心里很清楚其实皇帝眼下也已经被此事折磨得不胜其扰、迫切想要进入下一个人事节奏,结果好也罢坏也罢,只是想要赶紧结束这一件事情。只不过刚刚登基,便要签署这样一份丧权辱国的条款,总是需要一个足够的理由来说服自己、说服国人。

  “如今国中师旅疲惫,若再继续交战下去,局面恐也未可乐观。河内告失虽令河北不安,但若能从容布防,亦可阻敌于外,期待转机。”

  除了需要给自己寻找一个行为理由之外,高演也担心同意这一条件后会令河北局面长期处于危困之中,当听到段韶言及此节,他便也连忙点头说道:“不错,贼势如若顿于河内,必然令我都畿不安,太尉于此可有边防高计?”

  “自河向北,虽无奇险,但亦非全无山川地势可用。白沟发于太行,横穿河北,又有淇水、洹水等诸流贯穿于境,韩陵、林虑等诸山亦皆称险阻。先秦之年,赵国便于境立长城以卫其南藩,如今亦可因白沟而筑墙,烽燧相望,贼莫能侵……”

  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当时赵国的都城邯郸便位于如今的邺都附近,为了防备来自魏国与秦国的进攻,赵国便便在漳水与滏水之间因险据要的建立起了长城。如今西魏的势力已经侵入到了河北境内,原本的黄河天险已经不成障碍,依托白沟、洹水与韩陵山等山川地势建立起新的防线,也是刻不容缓。

  高演在听到段韶的进计之后,脸上的忧色稍微收敛,旋即便连连追问细节。除了要深入了解一下这一防务构想之外,也是想借此来自我安慰一番,原来在统治这一片土地的君主当中,他并不是第一个被敌人逼迫到了家门口的,早在数百年前便已经有了类似的局面出现。

  尽管这样的心理活动也并不能改变当下的局面,但却能够大大缓解高演心中的屈辱感,让他能够用相对正常一些的心态来面对和处理后续的一系列事情。

  有了段韶所提出的修建长城等边防计划之后,邺都的安全也算是有了一个基本的保障,割让河内郡也不再是不能接受的条件,接下来自然也就不需要再作深入的讨论。

  只是当提笔准备做出批准的时候,高演却又不由得面露犹豫挣扎之色,手中的毛笔仿佛有千钧之重,提起又落下,如是者三,口中也怅然说道:“落笔之后,如若日后不能力胜强敌、一雪前耻,则我将没有面目黄泉去见父兄!”

  “臣等亦必铭记此耻,卧薪尝胆、奋发图强,誓要痛惩顽贼、一雪前耻!”

  殿内众人听到皇帝这一番感慨,便也都纷纷叩首于地、大声说道。

  于是在这君臣愤慨、誓要报仇的氛围下,高演终于落笔签订了这一份割地弃土、丧权辱国的约书。接下来又经过一番商讨,最终决定以太师、安定王贺拔仁代表朝廷,前往沁水与魏人举行盟誓仪式。

  做出了这些安排之后,高演心内不免有些怅然若失,但更多的还是如释重负。

  自北豫州刺史司马消难叛国西投以来,时间已经过去了小半年,期间所发生的种种事情变故,对他而言当真是有如沧海桑田一般。

  尽管他通过一场政变成为了北齐的新君,但从登基至今,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君王的威严,每天睁开眼就要在心内祈祷千万不要再有什么坏消息传来,家国安危的重担、咄咄逼人的仇敌,全都压得他喘不过气。

  如今这种折磨总算是可以告一段落,尽管接下来还会有新的、可能会更加艰巨的挑战,但起码在当下这一刻,高演的心情可以稍微放松一下。

  感到如释重负的不只是高演,北齐境内的军民也都长长松了一口气。他们甚至对于谈和的条件内容都不怎么感兴趣,只是庆幸于这一场令人厌恶、畏惧的战争总算是要结束了!

  对于北齐军民而言,这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给他们所造成的伤害还不止于战争本身,攻守易势、强弱逆转的变化给他们心理所造成的震撼同样是非常深重,许久都无法接受、不愿面对。

  但事实就是事实,并不会因为他们的心理感受发生变化。西魏通过这一场战争,不只在北齐手中夺过了大片的土地与众多的人口,更是一跃成为天下最强大的政权!

  在北齐群众如释重负又黯然神伤的同时,抵达沁水的贺拔仁与早已经等候在这里的李超见面之后,双方便在沁水岸边登坛为誓、杀马作盟。

  尽管仪式举行的还算庄严,但双方各自也都明白,这一场沁水盟誓的约束力恐怕不会持续太久。无论任何一方在经过休养之后恢复了一战之力后,可能就会立即撕毁誓约、悍然向着对方发起进攻。

  但起码在眼下,这一项仪式总算是给当下的战事画上了一个句号。在盟誓结束之后,西魏仍然还滞留在沁水以东的军队便悉数撤到了沁水西岸,在各自将主的率领之下暂时入驻沁水西岸的营垒之中,等待新的边防安排。

  与此同时,南面河阳方向冒起了滚滚浓烟,这是北齐的河阳驻军在焚烧河桥。原本千军万马畅行无阻的河桥很快便被火焰所吞没,在川流不息的黄河水面上形成一道火龙。

  北面的河阳城中,将士们沉默的打点行装、将毡帐军械装车,而后便神情阴郁的沿着黄河向东而行。南岸的魏军将士们则一边向着河桥南端搬运重新搭建河桥的材料,一边大声呼喊着发泄心中的喜悦与兴奋。一河之隔,南北便是迥然有别的两个世界。

  河阳齐军一路东退,退到了白沟沿岸的修武城才停留下来。白沟与沁水都是黄河北岸的支流,两河之间宽处大约有着近百里的距离。

  尽管双方约定以沁水为界,但齐军并没有直接驻扎在沁水的东岸,而是依托白沟建立起新的边防,白沟与沁水之间的区域内民众与建筑也都尽数迁移与摧毁,建立起一道无人地带作为双方的缓冲带。

  当河阳师旅退回白沟的时候,来自邺都的丁夫役力们也都已经来到这里开始用工,将白沟更作拓宽挖深,并且将原本用于营建邺都三台的木石材料都运到这里来,用于建造烽燧堡垒。

  北齐这里开始热火朝天的修建新的防线,西魏方面效率同样很高,完成和谈之后,各项计划也都开始快速的执行起来。

第1194章 班师回朝

  “下官司马消难,参见大王!多谢大王高义收留、垂恩庇护,下官一家性命才得保全!”

  金墉城中,司马消难登堂入拜,李泰也总算是见到了这个引发了今次大战的北齐叛臣、高仲密第二。

  司马消难身材高大、面貌看起来也比较儒雅端正,看来能够成为高欢的女婿也并非只是因为乃是司马子如的儿子,自身的素质也有着一定的加成。

  饶是李泰因为心知司马消难本性如何,对其乏甚期待,当真正看到对方的时候,心中也没有什么恶感。

  他抬手示意侍员入前将司马消难搀扶起来,口中笑语说道:“荥阳公无需多礼,公携众来投,使我国得有讨贼良机,此番战事大胜,公亦居功颇伟。今与公相会此城,令我追忆旧与高太保慷慨举义的旧事。此番征师凯旋,归朝之后我一定要为两位引见,你两位想必多有意趣相投的言语要聊。”

  “下官巧任故邑,功勋事迹实在未敢攀比大王与高太保,但得引为门下宾客,便已不胜荣幸!”

  司马消难闻言后又连忙欠身说道,心里也是美滋滋的对于接下来在西魏的宦途前程充满了期待。

  暂且不说眼前这位已经尊为霸府首领的唐王,就之前以虎牢城投奔西魏的高仲密都已经成了太保,自己的待遇想必也不会太差。

  毕竟高仲密那番投奔虎头蛇灰,不只没能给西魏带来什么好处,反而给其带来一场损失惨重的大败。可是他这一番投靠西魏,却是凭着一己之力扭转了东西之间的强弱对比形势,给世道都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李泰倒是不知道司马消难心里这些没啥逼数的想法,对于此人他也并不打算如何重用,如果能安分守己的话,倒也可以留在朝中给个虚荣职位做个富贵闲人,至于说执掌什么实权、外任封疆大吏,则就着实有点想多了。

  在会见了司马消难之后,李泰又接见了许多部将和河洛之间的豪强酋首们,并将河洛之间的人事局面稍作安排。

  此番河洛尽为西魏所有,可以说是自从孝武帝西逃以来西魏方面所达成的最好的局面。尽管独孤信也曾一度收复了洛阳,但却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而且控制和影响力也没有在整个河洛地区都完全铺开。

  此番西魏却是实实在在的收复河洛,不只是河桥以南,就连北面的河内郡也已经在掌握之中,单单这一项成果,就令人欣慰不已。

  洛阳作为北魏旧都,对西魏是有着特殊意义的,就连北魏数代先王都埋葬于此。尽管眼下李泰的声望已经是如日中天,随时都可取代西魏,使得这一层法礼意义有所削弱,但是在整体的战略上,占据河洛对于接下来的东西对抗也是十分的重要。

  不过李泰暂时并不打算将霸府中心转移到河洛来,毕竟这里久经战乱,生产秩序与规模还亟待恢复与发展。而霸府的军事组织却需要一个比较成熟的体系来维持运作,一旦转移到河洛地区,会极大的拖慢区域内的民生恢复。

  他自己也并不方便久镇河洛,于是便以大将军韩雄为司州总管坐镇于此,并将二弟李超留为司州长史,负责此间各种民生政治。

  之前西魏处于弱势的时候,豫西诸路豪强对于维持此间局面出了很大的力气,而他们各自在乡里也都积累了深厚的影响力。

  但是由于未来河洛地区必定是要成为一个新的政治和军事中心,也并不适合安排太多武宗豪强们留守乡里,所以除了韩雄之外,其他的豫西诸将李泰都没有安排任职于河洛,而是将他们任命为霸府直领的府兵督将,其麾下军士也要参与授田,成为诸府军士,不必再像之前那样游走山野,居无定所。

  河洛虽然已经收复,但还需要保证足够的武装力量驻守,用于防备北齐,并且继续向河南地区进行渗透发展。

  于是李泰接下来便在伊洛之间巡视挑选,划定各个地点用于建立骠骑府。新建的骠骑府便不再像之前在关中和山南那样,动辄数千军士,规模大大收缩,卒员削减到千人左右,在伊洛河谷与沿河岸边先期设置二十座骠骑府,养军规模维持在三万人左右。

  眼下河洛方面的物资给养主要仰仗山南地区进行供给,如果诸军太多难免就会造成更大的压力。等到未来此间民生恢复过来,便可以考量进一步增加驻兵规模。

  河洛之间民生凋零,之前北齐统治这里的时候,历任刺史督将也都更加重视军事上的投入与管理,至于民生百业则就不怎么关注。

  以至于眼下西魏接掌此间后,拥有着天中美誉的河洛地区在籍民户共同不过只有几千户而已,尚且不如关中一大郡!这样的数字显然是不合理的,想必是存在着众多的脱籍民众与游食难民,由此也可见战争给这一片天地所造成的摧残。

  想要恢复民生,首先自然是要恢复籍民数量。因此对于接下来司州总管府的工作重点,李泰给予的指示就是在建立骠骑府等军事组织的同时,一定要认真检括人口,增加籍民数量。没有足够的人口,做什么事情都必将事倍功半、困难重重。

  同时他也指出,尽管蛮人也是需要括户整编的对象,但是一定要限制其规模。而且无论在任何地方,汉蛮比例一定要有所控制,汉人需要占据绝对的优势。只有通过这样的社会结构与人口比例,才能维持对蛮人的同化,避免他们抱团抗拒政令、不愿接受开化管理。

  至于民生经济的恢复,自然也是要将垦荒耕织作为首要任务,衣食能够自给自足,才能在此基础上发展其他的产业。

  在李泰安排部署各项任务的时候,时间也在飞快流逝,很快便过去了十几天,北齐方面所许诺的降人家属们也陆续送入境中。

  尽管这并不是西魏第一次要求北齐引送人员,但当那些降人们知晓自己得享这一份待遇的时候,一时间也都不免喜极而泣,尤其当见到他们的亲人们源源不断的被渡船送到南岸来的时候,更不乏人激动的涕泪横流,拉着亲人们又哭又喊,旋即便向着金墉城方向连连叩拜谢恩。

  乱世之中,生离死别都是寻常,这些降人们为了活命而选择投降的时候,心中也多有反复的挣扎,不只是担心自此以后便与亲人永别,更担心留在北齐境内的亲人们或会因此而遭到连累。所以在投降之后,尽管安全有了一定的保障,但却一直都是忧心忡忡、满怀愧疚,心里积累了极大的压力。

  他们也想不到唐王如此仁义,并没有因为他们只是身份卑贱的营卒便完全忽略了他们的诉求,反而还为他们将亲人从北齐那里讨要过来,使他们得以团聚于此,难免感激涕零。

  “大王仁义为怀、恤爱庶众,得此真心相待,比任何的管制凝合都要更加有效,这些降人们经此之后,必也人心可用,河洛安治未远!”

  随同唐王一起出巡的韩雄等一众将领们看到这一幕幕亲人重逢的感人画面,一时间也都满怀感慨的说道。

  李泰闻言后便也叹息道:“克敌制胜、一统六合,或还需要仰仗天时地利诸种。但存人恤众、安民达治,临民用术,用心则可。为善之心,人皆有之,力所能及,应当争为循吏。一人之懒惰懈怠,而使万众寒馁嚎啕,虽死何惜!你等诸位身当临民之任,亦应以此自警。”

  众人听到这话后,也都纷纷点头应是,并表示来日大王再临此境,河洛必然不会再是如今这一副荒乱破败的景象。

  随着此间诸事暂时告一段落,李泰便汇同诸军,正式的班师回朝,结束了这一次的征事。

第1195章 吾主万胜

  凯旋师旅还在途中,关中便已经是群情沸腾了,民众们奔走相告,不断有人往来打听师旅归期。随着大军行过潼关之后,每天的行程便都被往来行人实时报入关中。

  民众们之所以如此密切关注归师的军期行程,自然不是心存不轨,而是为了能够第一时间欢迎庆祝师旅凯旋。

  须知此番征期足足有将近半年的时间,出征将士们固然是在前线艰苦作战,留在关中的家人们也都提心吊胆、倍感思念,如今总算征师凯旋,自然也都希望能够第一时间亲人团聚、共贺大胜!

  李泰也很理解将士们归心似箭由于关中父老苦盼征士回归的心情,因此在归途中也没有再安排其他的任务,只是着令将士们按部就班的赶路撤军。

  当前队人马过了风陵渡口之后,大道两侧已经可以见到成群结队赶来相迎的民众们了。

  这些关中父老表现的要比大胜而归的将士们还要更加的兴奋,毕竟将士们戎马奔波数月之久,早已经是疲惫不堪,而一干关中父老们则都振奋于今次的大胜彻彻底底打出了他们关中府兵的威名,心中的喜悦与自豪爆棚,沿途夹道欢迎,不断的呼喊儿郎威武。

  本已疲惫不堪的将士们受此氛围感染,一个个也都充满了骄傲与自豪,行军途中呼喊着军号来回应父老们的欢呼夸赞声,使得这凯旋的画面更显威壮欢乐。

  作为这一次大战的统帅,李泰的声望也再攀新高,凡其旌旗仪仗所至,欢呼声不绝于耳,到处都充斥着诸如“唐王威武万胜”的呼喊声。

  只不过如今的他仍是墨缞在丧,并不方便直接露面回应民众们的欢呼,对于这些热情的欢迎与拥戴便也只能心领了。

  “臣等恭迎大王凯旋!国之幸有大王,国运大昌,天下幸有大王,盛世不远!大王兵锋所指、所向无敌,臣等沐恩群众幸在大王庇护,长歌以贺,吾主万胜!”

  留守关中的崔谦等一众臣员们也都赶来相迎,当见到唐王仪驾后便都纷纷趋行相迎,作拜道左,口中恭维的话语也都争先到来,一个个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李泰眼见群情如此兴奋,心情也是颇受感染,他落车行下,将崔谦等人扶起,口中也笑语说道:“此番大获全胜、痛惩贼国,前线师旅固然力战有功,卿等留守之众督查后事,也都功劳不前。我内外群众同心协力、众志一心,何愁强敌难克、国运不兴?”

  一场战争大获全胜,接下来自然就是要分享战果、品尝喜悦的欢乐时刻。崔谦等人一早便准备好了丰厚的犒军物资,一待大军陆续抵达上阳宫周边大营,这些食料物资便第一时间发放诸营。

  将士们于此饱餐休养数日之后,还要再接受朝廷的封授犒赏,然后便可以解甲归乡,与亲友们团聚,继续庆贺了。

  上阳宫中也准备了盛大的宴会以欢迎凯旋群众,包括皇帝元廓也再一次的从长安来到了同州欢迎唐王归国。不过由于李泰仍是墨缞的缘故,特意在殿中支起了一座小帐,以隔绝各种声色宴戏。不过李泰为免群众扫兴,也仅仅只是在小帐中与皇帝稍作叙话,然后便起身返回内宅,将此宴会场所留给相随出征的众将继续宴饮庆贺。

  “儿等恭迎阿耶,阿耶壮胜归国,威震天下,儿等虽然闲在庭中,但也听闻阿耶威名,自豪之情,难以言述!”

  李泰刚刚回到内府,府门内侧便有几个小萝卜丁迎上来,为首一个便是长子江陵乐,扑通一声跪在地上便大声叫嚷道。

  后边跟着的老二襄阳乐年纪比阿兄小上不少,还说不了这么有条理的话,只是紧挨着兄长跪在地上,嘴里嘟囔着:“阿耶威武、威武!”

  “呜呜呜呜……”

  老三同州乐还不到两岁,还需乳母抱在怀中,表达能力那就更差了,呜呜乱叫跟模仿开火车一样。

  除了眼前三子之外,年初妙音娘子便已有身孕,并在月前顺利产下一子,还在襁褓之中,小名直接又有了,可以叫做洛阳乐。只看儿子们的名字,基本上就代表了李泰的势力发展轨迹。

  李泰弯腰提起老二,又从乳母怀里接过老三,眼神一点示意老大跟上自己,父子四人便直向内府堂中行去。

  此时的内府堂中,家人们也都等候多时,李泰先放下儿子们,登堂拜见母亲:“出征多时,有累阿母担心,儿子平安回来了!”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卢氏再见到儿子,脸色也是颇为激动,上上下下打量儿子几眼,确认没有什么伤损,皱起的眉头略有舒展,只是视线触及到身旁空出的席位,想到亡夫,眼眶里又忍不住泪花闪烁,连忙抬手掩面道:“老妇难耐悲喜相侵,你夫妇团聚,且叙别话,我便不再留此相扰,几小物且先随我去罢。”

  说话间,她便站起身来,将几个孙子揽到自己身前,一起行出堂去,将此厅堂留给李泰并其妻妾们。

  如今李泰一妻两妾,除了少来夫妻的妙音和姚娘子之外,还有一位突厥的雪姬公主,如今也都在堂中。

  “辛苦娘子,为我家又添一丁。”

  送走母亲之后,李泰便归堂坐在自家娘子身边,见到妙音样子略显清减,不如孕期那样丰润,便皱眉道:“孕息产子多耗血气,可不要为了一时的姿态美观便懒于调补!”

  妙音自小便受惯了夫郎无微不至的管教,如今虽然已是多年的当家主母,但在夫郎面前时仍是满怀依恋,听到这话后便垂首应是,旋即便反手握住了夫郎略显粗糙的手掌,口中轻声说道:“夫郎不在家中,饮食如何都乏滋味,今又能同案用餐,当然要细细品尝饭菜滋味,明日便要加餐。”

  “情意和谐便是最好的调补,见到大王,王妃眉眼都已经舒展愉悦,明晨早餐倒也不需要再多备食料。”

  姚娘子如今也早融入这家庭氛围中,听到妙音这么说,便在一边微笑说道。

  那突厥公主雪姬如今也已经听得懂汉人言语,能够明白个大概意思,交流无碍,但是对一些言语中引申的意思却还了解不深,听到这对话后,壮着胆子发问道:“明早不准再吃早餐?”

  这话一说出口,顿时便引起一串笑声,雪姬见状后自是有些不解,那对漂亮的碧眸中多有呆滞迷茫,视线在每一个人脸上划过,当望向李泰时,眼神便颇有羞怯渴望。

  她对汉人文化不甚精通,但也明白自己入此使命,知道自己与唐王之间是怎样关系,情窦初开的少女对于这样一位英俊健壮、位高权重、甚至就连其父兄都要拜倒足前的王者自是充满了敬仰与迷恋,随时都准备奉献自己。入国以来一直都在认真努力的学习汉人礼仪文化,便是为了消除彼此间的陌生与隔阂,希望能够尽快为唐王所喜爱与接纳。

  此时见到自己好像又说了蠢话,只觉得过往这段时间的努力学习似乎效果不大,仍然难以获得唐王的接纳喜爱,这突厥公主便忍不住委屈的低泣起来,又恐遭到别人的厌恶,只敢在别人不注意自己的时候匆匆举手拭泪。

  “这小狸儿怎么竟哭起来了?莫非真的担心没了饭食?”

  妙音对这漂亮娃娃倒是没有什么妒情,反而因其模样美丽兼具异域风情而比较喜欢,此时见其偷偷哭泣起来,便忍不住笑问道。

  “不、不是的……妾不惧没饭食,只是大王仍不爱妾,妾才心痛!”

  这突厥女子还没学到太委婉表达心意的方式,只能心里想着什么,嘴上就怎么说出来,这一说便越悲伤了,两手捂着脸呜咽道:“妾笑脸都不被爱,一哭便更丑了,大王见到、更厌恶……”

  李泰也没想到刚刚到家便遭此坦露求爱,一时间也有些无言以对,抛开这突厥女子年龄不说,他今墨缞在身,也是不能亲近女色的。妙音观其神情有些尴尬,便微笑着请夫郎暂且归房休息,然后才又板起脸来端正神态,对这突厥小女子教育一通。

  突然脱离了戎旅生活回到家中,李泰上半夜还有些不适应,辗转难眠,下半夜便酣睡起来,一觉睡到了日上三竿,精神也是异常的舒爽,稍作洗漱用餐之后,便又前往前宫去处理公务,拟定此番功士封赏事宜。

第1196章 大酬诸军

  上阳宫前殿中,一众属官悉数就位,早在唐王到来之前,他们便已经拟定出了几份奖赏功士的方案,只待唐王审阅挑选。

  李泰入署之后,当即便将这些方案全都取来,然后便逐一翻阅。

  西魏对于功士的奖酬向来非常的丰厚,这也是战斗力能够保持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次战果同样异常的丰厚,在针对将士们的封赏自然也不能吝啬。

  霸府属官们所拟定的各项计划也都充分的展现了这一特点,借鉴唐王之前封赏功士的各种举措,在朝廷当下财政状况允许的情况下,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赏赐丰厚。

  就连李泰这个素来以豪迈阔绰著称的人在从头到尾将诸方案翻看一番后,都忍不住感慨这些计划的拟定者们是跟钱有仇吗?简直就是一副要把国库都给瓜分了的架势!

  尽管诸方案各自侧重不同,有的是侧重于钱帛,有的是侧重于物料,有的则侧重于田亩,但其共同特点都是比较注重物质上的奖赏。

  虽然这也是跟李泰过往风格一脉相承,但如今的情况还是跟之前有所不同。之前的他在山南头顶上还有一个宇文泰霸府,入关之后初掌大权、朝情局势也还没有稳定下来,所以需要注重物质上的刺激,给予实物的奖赏最直接、最能触动人心。

  可是现在他乃是霸府绝对的老大,神器符命俱握手中,那能做出的奖赏范围自然就大得多了,不必只是注重实物的奖赏,官爵等地位的提升和荣誉的授予其实要比单纯的物质赏赐更加的能够团结群众。毕竟愿意拿住股份长期持有,跟急于变现、只要实际利益那是非常不同的两种状况。

  霸府属官们在拟定封赏计划的时候,太过注重对之前的借鉴与引用,对于实际的情况变化则关注度不够,做出的计划就有点不合时宜。

  李泰倒也并没有将这些计划全盘否定,其中的一些条款还是有所选择的拣选出来,然后再进一步加强官爵在这封赏计划当中所占据的比重。

  诸如杨忠之流在此役当中表现出色、发挥出了极大的作用,但本身的官爵也都达到了一个极点,那就只能再加荣衔以示尊崇。之前六官制废除,如今的西魏便又恢复了原本的官职,一品八公便是朝中最为尊崇的官职。

  如今朝中李泰为太师、于谨为太傅、高仲密为太保,除了执掌霸府的李泰之外,其余两人都已经是荣养家中,只有遇到盛大典礼的时候再拉出来遛一遛。在此三人之下,便是大司马、大将军与太尉、司徒、司空。

  诸如杨忠这样的资历与功勋,此役之后便可进授为大司马,无事时荣养在朝,有事的时候则可为李泰之副贰,已经不适合再任用于地方。

  除了杨忠之外,此番参战的韦孝宽、高乐、贺若敦、杨檦与河洛战场上的韩雄等之前担任大将军者,也都可进授柱国,至于实际的执掌,除了特殊的情况之外,其他的暂时则就不需要做太大的调整。

  诸如随着战争结束,西魏领土大大的向外扩张,杨檦之前所坐镇的邵州便不再像之前那样重要,已经成为内陆地带,因此杨檦便也不需要再继续坐镇彼处,可以直接率部归朝了。

  这些上层的将领,由于人数比较少,封赏安排起来可以考虑的更加细致,根据各自的情况而有所增损,也并不需要消耗太大的精力。主要还是以官爵增加为主,实物的奖赏虽然也有,但是跟中下层相比并没有按照比例增加、从而使最终的总额变得极为夸张,到最后累加起来,也都在一个合理的范畴之内。

  中层将领的人数进一步增多,同样也是以官爵封奖为主,在没有什么严重的过错与惩罚在身上的情况下,普遍进授一到三级的官职,爵位也都各有进益。

  在有重要战役和显赫功绩加持的情况下,封授也会变得更加可观,连跳五六级、直接加授大将军的情况都有,特别是在关键的铜鞮水会战当中,韩擒虎、宇文忻等表现优异的将领便直授大将军,年纪不大便已经获得了他们父辈在同样年龄下难以企及的势位高度。

  中下层将领的普遍升级对于当下的西魏而言,本身也是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西魏的府兵系统,是在邙山之战结束后大量鲜卑将士伤亡的情况下所建立起来的,因为当时主导此事的乃是宇文泰霸府,因此也就难免烙印上了深深的宇文泰霸府的痕迹。

  李泰入主关中的时候,虽然当时正值霸府军队本身大败亏输、加上宇文泰的儿子作乱等一系列的变故,李泰虽然由乱入治,但针对军队系统也并没有进行深层彻底的清洗。

  这一次东征战事的胜利,使得大量中下层的将领兵长们被提拔起来,成为军队中绝对的中坚力量,使得李泰一系的将领们并不需要再打乱原本的军事结构,便能够取代原本的人事组织。

  同时西魏领土进一步的扩张,也意味着军队系统的建设也要进一步加强。之前李泰便又在河洛地区增设骠骑府,而其他所扩张的领土当中,同样也需要进行类似的操作。

  府兵制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单纯的军事制度,其发展与政权本身的扩张壮大都是紧密结合的,所降低的不只是养军的成本,更给新占领地区提供了一个新的管理方式。
下载本书
当前页码:第384页 / 共449页
可使用下面一键跳转,例如第10页,就输入数字:10